溶解氧(Dissolved Oxygen,簡稱DO)是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態(tài)氧氣的含量,通常以毫克/升(mg/L)或百分比飽和度(%)表示。它是衡量水體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,直接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健康。溶解氧的來源主要是大氣中的氧氣通過水氣界面溶解進入水體,以及水生植物(如藻類、水草等)通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。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受溫度、壓力、鹽度、水流速度、水生生物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。 溶解氧的來源 1. 大氣復氧 大氣中的氧氣通過水體的表面交換進入水中,這一過程稱為“復氧”。在流動的水體(如河流、溪流)中,由于水體的攪動,氧氣更容易溶解,因此溶解氧含量通常較高;而在靜止的水體(如湖泊、池塘)中,溶解氧的補充較慢,容易導致低氧環(huán)境。 2. 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生植物和藻類在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,釋放氧氣,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。因此,白天時水體的溶解氧通常較高,而夜間由于植物停止光合作用并消耗氧氣,溶解氧含量可能下降。 3. 人工增氧 在水產養(yǎng)殖、污水處理等領域,常采用機械增氧(如曝氣機、增氧泵)或化學增氧(如過氧化氫)的方式提高水體溶解氧,以滿足生物生存或工藝需求。 影響溶解氧含量的因素 1. 溫度 水溫越高,氧氣的溶解度越低。例如,在0°C時,水中的飽和溶解氧約為14.6 mg/L,而在30°C時,飽和溶解氧降至約7.5 mg/L。因此,夏季高溫時水體更容易出現(xiàn)缺氧情況。 2. 鹽度 鹽度越高,氧氣的溶解度越低。海水的溶解氧通常低于淡水,因為鹽分會影響氧分子的溶解能力。 3. 水體流動 流動的水體(如河流、瀑布)由于不斷與空氣接觸,溶解氧含量較高;而靜止水體(如深水湖泊)底層可能因氧氣補充不足而形成缺氧區(qū)。 4. 有機污染 當水體中有機污染物(如污水、腐爛的動植物)過多時,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會消耗大量氧氣,導致溶解氧迅速下降,甚至造成魚類等水生生物死亡。 溶解氧是水質健康的關鍵指標,了解其定義、來源及影響因素,有助于科學管理水資源。無論是自然水體保護、水產養(yǎng)殖,還是污水處理,溶解氧監(jiān)測都不可或缺。
本文連接: http://m.prsrhe.cn/newss-3285.html
|